竞跑锂电池负极材料新赛道
3月,对晖阳(贵州)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来说,是一个忙碌又喜悦的月份。
因为申报的“贵州省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”已通过专家评审,即将进入实地核查阶段。
这意味着,我省对新能源领域负极材料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与运用,将迈出重要一步。同时,也将成为推动区域创新、联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上中下游“产学研政金”全面发展的强大引擎。
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,这家专业从事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研发、生产与销售的技术驱动型企业,何以在落户黔西南州不到4年的时间里,在技术与市场上并驾齐驱,成为行业的佼佼者?
晖阳新能源董事长胡海平给出的答案是——创新。
“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,只有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”胡海平说。
为此,晖阳新能源努力在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上“狂卷技术”“爆破需求”,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落地为目标,不断为我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注入蓬勃生机。
“2023年7月,我们就通过行业头部企业验厂,跻身中国十五大负极材料供应商之列;2024年达到全国前11,属于第一梯队。”对于良好的市场情况,胡海平并不意外。在他看来,我省风光水电等绿色能源丰富,对储能材料的需求也随之增大。晖阳新能源凭借已掌握的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及特碳核心技术,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。
自信源于晖阳新能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的坚定选择,以及对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的不懈攻关。
“目前公司拥有12个实验室,每一个都承担着不同的研发任务。包括负极材料的形貌分析、颗粒度检测、容量测试等。”据晖阳新能源常务副总经理胡文良介绍,目前,公司投入的研发经费已超过3000万元。还先后建设了企业技术中心、晖阳研究院,引进、培养专业技术人员70余人,累计申请知识产权100余件,已授权32件,包含26件发明、6件实用新型专利、1件国际专利。
其中,名为“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”的专利还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,是本届专利奖中,我省唯一获奖的专利。此外,该专利衍生产品还为晖阳新能源带来了近6亿元的销售业绩。
多年来,晖阳新能源不但开展了十余款人造石墨产品创新,进行了15件专利成果转移转化,立项2个省级重大专项,还完成了2024年工信部“产业基础创新目录揭榜挂帅技术榜单”项目的验收,该项目还是2024年我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领域唯一中榜项目。
向“创新”要动力,向“技术”要生产力。自成立以来,晖阳新能源牢牢把握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”“创新是第一动力”,在负极材料的产能、品质上不断攀升,得到了多家头部电池厂商的青睐,企业效益逐年增长。
“2022年,我们实现了当年建设、当年投产、当年盈利的佳绩;2023年,实现了销量翻番,销售额增长超20%;2024年,实现销售额超5亿元,较2023年同比增长40%以上。今年,我们将向7亿元发起冲刺。”胡海平说。
抢占低空遥感网产业新风口
去年8月,由贵州北斗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GZBD-RTU-1000遥测终端机通过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组织的专业测试,主要运用于中小水库监测、城乡供水系统、水质在线监测及工业信息采集控制等场景。
“通过4G全网通、北斗短报文、有线网、高低轨卫星等多种通信方式,遥测终端机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实现水利数据的自动采集、存储和传输,满足远程操控与智能管理的需求。”日前,北斗空间负责人崔亮向记者介绍。
此前,北斗空间已在北斗物联和地理空间智能上深耕多年,在硬件上打造了GNSS等在内的多款北斗物联终端,软件上沉淀了基于IoTMap云时空引擎、北斗物联网等多项技术自主可控核心平台,并广泛运用于能源水利、生态农业、司法戒监等行业,覆盖全国二十多个城市。
据崔亮介绍,在全球最大、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——国投雅砻江柯拉光伏电站项目现场,由北斗空间打造的“北斗+数字孪生”全周期智能化管理平台,实现了全站信息数字化,有效减轻了该项目高海拔光伏电站的运维压力。
在司法戒监领域,其搭建的“监狱时空AI综合安防与指挥调度平台”,通过人工智能(AI)技术、数字孪生技术、物联网感知技术等现代新兴技术,有效提高了监狱的安全管理、应急响应和日常运营效率。
该平台还在2024年第四届中国安防人工智能创新论坛中被评为“中国安防‘人工智能+’行动暨2024AIIA‘AI+安防’”优秀案例,并在全国二十多个省份的监狱系统应用中取得良好成效。
“当前,国家大力推动低空经济集群发展,在这个浪潮下,我们如何抢占风口不掉队?”崔亮又开始了新一轮思考。
凭借想法与干劲,崔亮带着团队,在北斗物联+低空遥感网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。
崔亮介绍,低空经济主要包括低空遥感与作业、低空货运、低空客运三大板块,而低空无人机遥感网则是以无人机智能基站为载体,以低空地理智能算法为核心,集成多型号无人机、多功能传感器和机载AI计算模块,构建空地协同的组网模式,实现对地表资源的高精度、高频次、全自动和立体化监测,与卫星遥感网、地面传感网共同构成“天空地”一体化的智能感知体系。
北斗空间此次的出发点,主要是以自主研发的无人机智能基站为载体,以地理空间智能技术(GeoAI)为核心,集成多功能传感器和机载AI边缘计算模块,构建一个全空间GIS框架下空地一体、云边协同的跨行业解决方案。
崔亮表示,北斗物联与低空遥感网的结合,也是地基物联与空基物联的结合,将广泛服务于新基建。简而言之,这就像一个超级智能的“天眼”,能够全方位、多层次地观察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。
在城市综合治理方面,无人机遥感网可以实现对城市的全覆盖、高频次、全自动巡查,及时发现违章建筑、国土两违、非法排污等顽固问题,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实时、准确的信息支持,提升城市治理效能。
在产业发展方面,北斗物联与低空遥感网的深度融合,将为能源、安防、生态等多个行业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管理和决策支持。
“以能源巡检领域为例,低空遥感网借助无人机的灵活性和高效性,能够实时监测设备状态,及时发现潜在故障,从而保障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,显著降低巡检成本与风险。同时,凭借北斗物联网平台强大的功能,将对设备监测到数据管理再到应用开发的全流程进行智能化升级,从而为各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”崔亮说。
谁抢占了风口,就等于先站在了领域前沿!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,北斗空间落地贵州10年来,始终在地理信息、卫星遥感、低空遥感等领域坚持从“0”到“1”的突破。本次对低空遥感网的抢跑布局,不仅是对已有的北斗物联网平台智能化升级,更为北斗物联的应用拓展提供了新的方向。
“我们将扎根贵州这片创新沃土,打造好低空无人机遥感网,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‘数据底座’。”崔亮说。
迈向高端装备制造发展新舞台
“真没想到,有一天我们会向中国采购智能设备!”3月,在威克鲍尔科技有限公司(贵阳)生产车间,德国RFS(安弗施)公司工程师在验收智能装备时感慨道。
与此同时,德国RFS(安弗施)采购的两条生产线、十余台搭载微米级AI视觉检测系统的智能装备正在进行最后调试,检验合格后,这批智能装备将漂洋过海发往德国——这也标志着中国高端智能装备正式打入欧洲精密制造核心供应链。
威克鲍尔作为一家从事高精尖智能化装备制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,专业从事智能工厂、智能产线规划与实施,自动化设备、视觉系统与工业机器人应用、软件开发及实施、智能仓储物流等业务的咨询、研发、服务。
“这颗直径仅为头发丝十分之一的毛纽扣过去一直是国内生产难题,现在我们通过技术攻关,不仅实现全流程国产替代,更将生产成本压缩至进口体系的20%。”在威克鲍尔展厅内的玻璃展柜中,一枚直径仅0.5毫米的“毛纽扣”连接件静静陈列。
威克鲍尔副总经理王宏亮用镊子夹起样品,眼神里满是骄傲:别看小小毛纽扣,却是应用于电子对抗装备的核心元件。通过威克鲍尔自主研发的智能生产线,每年将为国防装备提供超百万颗“中国造”毛纽扣。
从进口“卡脖子”到自主研发,并实现智能产线出口海外,威克鲍尔通过科研攻关、人才培养,蹚出了一条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。
在威克鲍尔接触件智能装配车间,记者见到超过300台智能化生产设备正在高速运转。
“以前用的都是西门子等品牌的国外软件,现在我们从硬件到软件完全自给自足。”王宏亮说,公司在智能软件开发方面,推出了典型的产线级生产运营管理系统、智能仓储物流软件系统等,具有SAP二次开发能力,累计服务省内十余家军民行业客户。
同时,凭借AI视觉技术集成、工序动态监控、数据追溯等创新应用,其构建的智能产线质量管控体系助力生产企业斩获全国质量奖。
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,王宏亮介绍,威克鲍尔总208人团队中科研人员占比高达75%,近三年累计斩获40项发明专利。专利和软著总数超过100项,并参与制定了一项国家标准。
科技创新就是核心竞争力。威克鲍尔以“小团队”搏击大市场,用“硬科技”书写了中国高端智能装备的逆袭之路。公司研发团队被授予国家级机器视觉技术攻关先进团队荣誉称号。
凭借强大的科研团队和技术优势,在智能装备方面,威克鲍尔掌握了关键制造工艺与核心专业技术,拥有电缆装配类、机器视觉检测类、仪器仪表类等典型产品数十种;自主研发的电缆贴标、导线下线搪锡及剥穿压检设备创下多个“国内第一”。
“我们自主设计生产的J30麻花针智能化产线,实现麻花针月产量从190万颗飙升至2000万颗以上;圆形连接器生产线效率提升300%,产品一次生产合格率由85%提升至95%以上。”王宏亮介绍。
2022年至2024年,威克鲍尔业务收入连续三年破亿元大关,2024年出口总值达1300万元,产品已进入德国、日本等高端制造市场,智能设备交付量超600台。
“未来,我们将在智能装备、机装、智能软件开发等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致力于成为先进智造方案提供者。”王宏亮说。
记者观察
新兴产业催生经济发展新活力
销售额从0元到5亿元,这是晖阳(贵州)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用不到4年时间写下的答案。
完全自主研发一类创新胃药,这是贵州生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长达10年的研究交出的答卷......
放眼贵州大地,一批批以新能源材料开发、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、生物科技、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企业如雨后春笋,正在拔节生长。
他们各凭本事,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乘风破浪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逆流而上,用产品、技术、服务等赢得了市场的认可。
凭借贵州大数据发展优势,仅贵阳大数据科创城,就集聚了1355家企业。这些企业为贵州产业和经济发展带来动能的同时,还催生了数据分析师、人工智能工程师、新能源研发人员等新兴职业,推动社会就业结构优化升级。
同时,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,也为贵州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思路和方向。如贵州川恒化工,凭借在磷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上的传统优势,主动出击,成立贵州恒轩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,专注于磷、氟及电池前驱体材料的创新研究。
随着贵州对新兴产业布局的不断完善,产业发展质效不断提升,新兴产业已然成为推动贵州经济发展的新动能,并将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